欢迎来到商务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官网~

您好,联系客服

imgboxbg
这是描述信息

信用服务热线:010-87162983

诚信文化

资讯分类
imgboxbg

开放融合

 

跨界链接

 

创新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财经观)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财经观)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9-2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绿色金融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金融机构在不断做大绿色金融总量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出成效、做出特色,把发展质量提升上去,精准识“绿”、用心助“绿”、耐心护“绿”,真正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深耕绿色金融发展沃土(财经观)

【概要描述】  绿色金融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金融机构在不断做大绿色金融总量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出成效、做出特色,把发展质量提升上去,精准识“绿”、用心助“绿”、耐心护“绿”,真正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 分类:诚信文化
  • 作者: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9-27 16:57
  • 访问量:
详情

  绿色金融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金融机构在不断做大绿色金融总量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出成效、做出特色,把发展质量提升上去,精准识“绿”、用心助“绿”、耐心护“绿”,真正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快进键”。近期披露的上市银行半年报中,绿色金融成为一大亮点,各家银行纷纷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多家大型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其中工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2万亿元,绿色金融已发展成为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基础性业务。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领域和亮点之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据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产生的资金需求,规模高达百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也要看到,绿色金融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金融机构要有大局观念、长远眼光、创新思维,在不断做大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同时,加快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以高质量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要精准识“绿”。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职能,就是有效配置资源。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更多投资信贷进一步向绿色发展倾斜。与传统项目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不同,绿色金融项目要更多考量生态效益,这对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挑战。能够有效识别真正的绿色项目并非易事,需要一整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制和信用体系为支撑。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金融机构一定要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导向,擦亮“慧眼”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好项目。

  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要用心助“绿”。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速,单一的绿色信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市场和产业都呼唤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多元化融资途径。今年以来,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市场参与主体对价格发现、期限转换、风险管理等需求将更加强烈,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得到激活。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形势,金融机构要用心打造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绿色发展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创新服务。

  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还要耐心护“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跑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金融机构不能想着一步到位,通过绿色金融赚大钱、快钱。由于绿色项目往往具有融资周期长、收益低、投资大等特点,金融机构要以历史耐心对待绿色金融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长期、低成本、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对待传统项目,也不能一刀切地抽贷限贷,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握好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平稳过渡,防止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深耕绿色金融这片发展沃土,金融机构需要倾注热情、投入真情,更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在服务好实体经济、助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文明办
中央政法委
中央网信办
环境保护部
交通运输部
科学技术部
国家外专局

人民银行

中央编办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公务员局
安监总局

最高法
最高检
教育部
公安部
民航局
文化和旅游部
能源局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商务部
外汇局
统计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证监会
银保监会
中国贸促会
新华社
药监局
市场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全国工商联
共青团中央
中国残联
卫生健康委
铁路局
档案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商务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京ICP备19058787号-1
承办单位:三公国际资信评估(北京)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